中心建築群由一幢一級以及兩幢二級歷史建築組成,其歷史可追溯至香港第一個儲水庫——薄扶林水塘的興建。薄扶林水塘於1863年落成,中心所在的建築群屬後期工程,毗連1890年建成的薄扶林濾水池(後曾稱作西環濾水廠),乃濾水廠看守員與工人宿舍。
1890
薄扶林濾水池及附屬平房


(左)薄扶林濾水池、後面可見今中心展覽廳,右邊有一八角形水閥,年代不詳,估計攝於20世紀中後期
(右)90年代的薄扶林濾水池(相片提供:Stephanie Crockett)
於1890年落成的薄扶林濾水池是香港最老的濾水池之一,用作過濾薄扶林水塘的食水。藏於英國國家檔案館的1891年地圖記下了,四個長形濾水池,旁邊一棟黑色方形建築,就是濾水池附屬平房(Bungalow),亦即今天的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(展覽廳)。據紀錄,首位派駐平房的看守員叫Nund Singh,於1890年11月入住,負責守護水務設施,防止有人破壞設施、偷水或污染水源,年薪240港元。

版權由英國國家檔案館所有

版權由水務署所有
平房(Bungalow)泛指英國人興建的單層居所,始於印度,後引進東南亞各地,以應對濕熱氣候。類似的平房在其他前英國殖民地仍很常見,在香港卻實碩果僅存。平房特色包括整棟建築以石礎升高(綠色)及於屋外設迴廊(黃色),以隔絕地上濕氣、遮蔭和降溫;室內則有兩個壁爐與煙囪(箭頭標示)供生火取暖。
1940年代
三棟建築兩面家園
平房的建構較講究,住的是看守員或巡查員;旁邊一棟較簡陋、較細的房舍估計是當年的「Coolie Quaters」(Coolie即苦力);而離平房最遠、亦同樣結構簡單的工人宿舍,估計屬最後期加建。自1940年代或更早,中間那棟房舍曾分成兩半,一道牆伸延到花園盡頭,將白色平房,以及後建的紅磚宿舍分隔開。

相片提供:政府產業署
1988-1996
平房花園派對
平房自80年代起改為一般政府宿舍,右起第三、側向鏡頭回眸甜笑的是1988至1996年間的平房女主人——Stephanie Crockett,是位政府園景建築師。Stephanie親手打造滿有東方風情的家,還上過雜誌。據說那年代每到周末都有花園派對。

相片提供:Patrick Wilson
左右滑動以比較昔日與現在的景色
相片提供(左):Stephanie Crockett
1987-1993
李家的童年
牆另一邊的紅磚宿舍被間隔成兩間房供不同人員居住,其一是1987年搬進來的李氏一家四口。李爸爸是水務署職員,李家姊弟的童年跟山與樹,還有蛇與壁虎一塊度過。雖然言語不通,李氏一家也曾到過隔壁Stephanie的花園玩。


相片提供:李康銘
左右滑動以比較昔日與現在的景色
相片提供(左):政府產業署
2008
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
2006年,平房最後一位住客遷出;2008年,牆給拆掉,三幢建築終於重聚,成為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。
2009-2010
獲評為一級及二級歷史建築
2009年,原為廚房及工人宿舍、現為活動室的白色建築;以及原為工人宿舍、現為職員辦公室的紅磚屋皆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。翌年,展覽廳所在的平房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