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菀菁 (Ivy) 及溫經傑 (Kim) 是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二年級生, 在一建築必修科中成為組員,於中心進行專題研習。學生分為兩人一組,研究於建築裏,人如何跟水、風、光互動,然後提出一個在中心範圍實踐的計劃,改善到訪者於中心的體驗。
兩人以水為題,為中心設計了一座兩層高開放式建築,取代現時入口處的水務署鐵閘,將原身是水務署職員宿舍的中心,再次與水務署連在一起。屋頂以不同角度的鋁片搭成,下雨時會形成漸進式水簾,把水引進地面的水池。二樓是一個半室內玻璃屋,可以俯瞰中心、香港大學及水務署食水配水庫頂草地景色。中心接待處設於該屋地面,希望接待人員可與所有踏進中心大閘的人互動。
Ivy & Kim:第一次嚟到中心嘅時候,覺得明明呢度環境係咁舒服,展覽廳又有一個古典式風格嘅走廊,但入口對住鐵閘、走廊對住鐵絲網,感覺冷冰冰,所以構思咗一個混合涼亭、中式庭院及觀景台於一身嘅建築去取代佢。
因為未知道project內容就要揀定題目,都覺得揀咗水係有易有難。始終冇雨就冇水,今次都有考慮到,所以呢個屋頂就算冇雨都可以做到一個室內採光嘅作用。不過都從另一個角度睇,起碼水實體存在,光、風等元素可能更難表達!
好多時傳統建築都會隔絕水流入室內,我哋就反過來特別設計一個有流水口嘅屋頂。研究用唔同角度嘅鋁片做出唔同水簾效果,上二樓樓梯沿途會見到水簾越落越彭拜,咁一上到二樓玻璃屋,突然入到一個豁然開朗嘅空間,形成強烈對比,希望有洗滌心靈嘅感覺!本來砌模型嘅時候都有諗過好唔好擺埋櫈、書架、冥想設施等喺室內,後來覺得都係等用家自己決定點樣感受同使用呢個空間啦。
上年真係差唔多隔兩日就嚟一次,有啲組日日上嚟添啊,依家我哋同中心都好熟嫁喇!